>

大丰市盐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日期:2010-10-25  栏目:海盐文化研究

邹迎曦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盐有过特殊的功绩。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与粮食同等重要,藉以维持生命,一日不可缺少,而且还与社稷之安关系密切。盐又是一种文化,浸透到每个人生命的全过程。盐是盐民之根,伴随着历代盐民的繁衍生息,铸就了盐民的性格和品行;盐是滩涂之魂,凝聚成灿烂的盐业文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丰是淮盐主要产区之一,到处都有古盐运集散地的岁月留痕和相关遗迹,其间蕴藏着丰富的淮盐文化的精华,堪为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的滥觞。21世纪之初,大丰市草堰镇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从此,一个规模宏大的挖掘、保护、利用和弘扬淮盐文化的大幕徐徐拉开,一种以盐为载体的文化,将以厚重素雅的独特品格跻身世界文化之林。本文拟就淮盐起源与大丰盐业;大丰盐文化的特色与特点;大丰盐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与代表作品;大丰盐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状况;大丰盐文化资源的开发前瞻与保护利用构想等问题,进行调研与探讨。
关键词:盐文化;资源;调研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盐有过特殊的功绩。盐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与粮食同等重要,藉以维持生命,一日不可缺少,而且还与社稷之安关系密切。盐又是一种文化,它浸透到每个人生命的全过程。盐是盐民之根,伴随着历代盐民的繁衍生息,铸就了盐民的性格和品行;盐是滩涂之魂,凝聚成灿烂的盐业文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淮盐的起步比全国盐业迟一些,但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了全国的主要产盐区之一。唐以来,淮盐从盐产、盐税、盐质三个方面来考察,都是全国第一位的。惟其如此,欧洲星罗棋布的盐业博物馆中均有淮盐的一席之地,中国的馆阁中也封藏着汗牛充栋的淮盐档案,在盛产淮盐的两淮盐区,到处都有古淮盐集散地的岁月留痕和相关的遗迹。尤以大丰市最为典型,其间蕴藏着丰富的淮盐文化的精华,堪为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的滥觞。
  滔滔的黄海推涌着盐民的“煮海为盐”的千古传奇。几千年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诸多的事实充分证明“煮海是大丰的根,拼搏是大丰的魂”,这就是盐文化的内涵和主题。21世纪之初,大丰市草堰镇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从此,一个规
模宏大的挖掘、保护、利用和弘扬淮盐文化的大幕徐徐拉开,一幕幕景深广阔、空前绝后的古盐运集散地场景将陆续再现,一种以盐为载体的盐文化将以厚重素雅的独特品格,跻身世界文化之林。
  本文就淮盐起源与大丰盐业;大丰盐文化的特色与特点,大丰盐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与代表作品;大丰盐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状况;大丰盐文化资源的开发前瞻与保护利用构想等进行调研和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和淮盐文化研究的爱好者。
  一、淮盐起源与大丰盐业淮盐生产历史比较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记载两淮盐业的史籍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地也,……夫吴阖庐、春申、刘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这段记载说明了早在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时代,吴王阖庐就在苏北沿海发展盐业,继后战国时期的春申君、西汉时期的刘濞又进一步地发展两淮盐业。进而两淮盐业成为中国盐业的主要产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曾对国家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两淮盐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用四句话概括:“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在两淮盐业的发展过程中,大丰盐业应运而生。西汉时,吴王刘濞立国广陵,煮海为盐。左思云:“海陵之仓,红粟流衍。”大丰原为海陵沿海滩涂,正是煮海之地。唐置海陵监、盐城监对盐业生产加强监督与管理。北宋时,楚州盐城监“盐场九所,在县南北五十里至三十里,俱临海岸。”《太平寰宇记》载:“其九场是:丁溪、紫庄、南八游、北八游、竹溪(竹子)、七惠、四安(四海)、伍佑、新兴。”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因王晌措置,场,其中就有刘庄场。绍兴三十年(1160),吴献将新添场合并,丁溪至刘庄场地里接连,合并称丁溪刘庄催煎场,并属西溪买纳场。元代两淮29场,其中就有大丰境的“丁溪、小海、草堰、白驹、刘庄5场”。明代沿袭元制,境内乃有上述5场。清代境内盐场有所变化,乾隆元年(1736),白驹场撤并于草堰场;乾隆三十三年(1786),小海场撤并于丁溪场。至此境内乃有丁溪(小海并场)、草堰(白驹并场)、刘庄3场。还有何垛场的东北部和伍佑场的东南部,在新淤滩涂上新建的亭灶。民国期间,随着废灶兴垦高潮的深入发展,盐业渐趋衰落。民国元年(1912),刘庄场撤并于草堰场,民国20年(1931),丁溪场连同小海并场并归草堰场。至此,境内只有草堰场全部和东何场东北部及伍佑场东南部盐灶。民国33年(1944),抗日民主政府将老盐场建制一律革除,在境内东部沿海建立了何垛(潘钅敝)、川东、草庙、王港盐务合作社及垦北盐场,小海、沈灶亦有部分盐灶产盐。至1956年底,大丰境内长达千年的草煎盐业全部废灶兴垦,使盐业划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二、大丰盐文化的特色与特点
淮盐文化是区域性特征尤为明显的文化遗产,是在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材料、民族成份、风俗习惯、审美趣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文化。它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大文化中的上层文化(官方文化)、中层文化(市井文化)、下层文化(民间文化),
它不是指某一形态的文化现象,而是涉及物质、精神、社会、语言的范畴。
大丰淮盐文化有明显的中华民族传统大文化的特色,与多种文化相交融,具有下列特点:
——特点之一:盐文化与湿地文化相交融,突显出局部地区文化的特异性,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两淮盐区在1000多年前,被一条古堡岛海岸线所固定,相继稳定了几千年,这条古堡岛海岸线,就是唐代李堤、宋代范堤的位置。西汉时,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就是在这条古堡岛海岸线以西地区。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南徙夺淮入海,入海口就在两淮的中部,因大量泥沙入海,岸线东移,沧海变桑田。
  海势东迁,淤沙成陆,对发展盐业生产十分有利,“两淮盐业鼎盛于明清”,与滩涂发展盐业有关,因为滩涂湿地上的第一个生产活动就是盐业。在新灶区历代政府都勘分土地给灶丁煎盐办课。如明代洪武年间,编充灶丁,每丁拨给草荡一段,令其自行砍伐,煎盐办课。又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泰州分司勘查新淤沙荡时,发现草堰场东北部新淤滩涂有6户垣商置亭场162面,清政府先后5次分给这6户垣商草荡21869亩,鼓励置灶煎盐办课。嘉庆二十三年(1818)泰州分司勘查草堰场港西新淤沙荡时,将15万余亩沙荡,分给垣商李集庆等11户置亭煎盐办课。湿地上的丹顶鹤也与盐有缘,每年冬天它们都要从黑龙江来两淮盐区越冬,据报导,当今世界丹顶鹤总存量仅有2000只左右,而中国就有1000多只,占50%,每年来盐城滩涂湿地越冬的丹顶鹤一般在500~600只,超过全国总数的半数以上,其中来大丰湿地越冬的在300只左右,接近全国总数的1/3。
——特点之二:盐文化与湿地文明中的麋鹿文化相伴生,不仅是大丰盐文化的特点,就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算得上是一个特点。
  麋鹿是中国的特产,俗称“四不像”,它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麋鹿的栖息地是在沿海滩涂湿地。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海陵多麋,千万成群。”说明当时海陵沿海麋鹿很多。20世纪60~80年代,曾多次在泰县、南通、大丰等地发现麋鹿化石,单大丰就有草堰、三圩、刘庄、白驹、西团、新团等6个乡镇先后在3~6米深的土层中,多处发现麋鹿亚化石。说明了在1000多年前大丰沿海滩涂上有麋鹿。所以盐文化与麋鹿文化交融是大丰的又一个特点。这是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
  大丰是麋鹿的故乡,因此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就建在大丰。1986年8月14日,国际野生动物基金会无偿提供的39头麋鹿,从英国伦敦用飞机运抵上海,再用卡车运回大丰安家落户。经过保护区的精心饲养,现在总数已超过500头,成为世界最大的半野生饲养的种群,同时于2003年放养18头回归大自然,过着全野生的生活。
——特点之三:盐文化与滩涂湿上的移民文化交织在一起,使盐文化更加丰富,更富有生命力。
  在千年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的移民高潮有三次,每次移民运动都带来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
  第一次移民高潮是在西汉时期,刘邦死后,儿子惠帝刘盈封摇为东海王(公元前194~公元前188年),建都东瓯(浙江温州),东海王曾组织4万人迁徙江淮间。48年后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又迁徙闽越移民数万人至江淮间。其间吴王刘濞立国广陵,招募天下亡命人和喜游弟子,到沿海滩涂煮海为盐,这些亡命人和游民,就是两淮盐区最早的开拓者。随后刘濞又在泰州以东设置“海陵仓”用以积贮海盐。西汉末年,海陵县东境已是“四望皆鹾卤亭煎”。以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时(9~23),将海陵县名改为“亭间”,义为亭场很多。有亭场就要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就是移民。
  第二次移民高潮是明代,民间称这次移民运动为“洪武赶散”。朱元璋的这一次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行动。《明史》、《明太祖实录》等典籍中记载,从洪武六年(137
3)至永乐十五年(1417)的44年里,先后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往江淮地区移民有20余次。以后的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等朱元璋的子孙,都非常注意向淮南沿海移民。
  朱元璋迁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的无业游民到淮河流域开垦、煎盐,人数达10万之众,其中苏州人就有4万之多。这就是闻名古今的“洪武赶散”。
  第三次移民高潮是民国初年的废灶兴垦。在民国初的淮南盐区废灶兴垦,成立盐垦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潮中,在张謇的倡导下,通启海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纷纷迁徙到地多人少的苏北沿海各盐垦公司。这次通启海的移民是为谋生而来,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迁徙。盐垦公司成立后的劳动力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来的灶民,就地转垦务农,约占劳动力总数的15~20%,二是招来的移民,他们主要是南通、海门、启东等地的人,其次是如皋、东台、盐城、兴化等地的人。这些移民是公司的主要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
  民国初的废灶兴垦,成立盐垦公司,这期间的自发性移民总数在50万人以上,单大丰境内的六大盐垦公司移民总数就达12.8万人,占淮南各盐垦公司总数的1/4。这也是大丰盐垦公司成为淮南各盐垦公司之冠的主要表现之一。
——特点之四:盐文化与盐垦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使盐与垦对立统一,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民国初年,淮南草煎盐产区,因海势东迁,卤气日淡,废灶兴垦已成趋势。废灶兴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是清末状元张謇。民国元年(1912)张謇被邀出任南京政府实业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这时他更加注重淮南盐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民国2年(1913),张謇出任中华民国政府农工商总长后,亲自主持制订了《国有荒地承垦条例》29条及《实施细则》18条,从而彻底打破了历代封建王朝对沿海荒地资源实行禁垦的规定。为淮南盐区的废灶兴垦制订了法律依据,为淮南的废灶兴垦创造了条件。
  民国3年(1914)以后,张謇弃官南下,开始他的“实业救国”之路,一手兴办民族工业,一手抓废灶兴垦,开发原棉基地。在短短的几年中,南起长江口的吕四场,北至海州云台山,
其间700余里,总面积36700平方里的广大滨海区域,投资总额达1732万元,规划占地460余万亩,先后组建大小77家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最大的盐垦公司是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土地112万亩,占整个盐垦区面积的1/4,成为淮南各盐垦公司之冠。
  在大丰境除大丰盐垦公司之外,还有通济、通遂、遂济、泰和、裕华等盐垦公司,这些公司共同开发大丰沿海荒地资源,使草荡荒滩变成了棉海。据1937年统计,大丰境各盐垦公司已垦植棉的面积48万余亩,占苏北各盐垦公司植棉面积的33.74%。子棉总产23万余担,占苏北各公司总产的34.63%。由此可见,大丰境各盐垦公司的垦植成绩了。
——特点之五:大丰盐文化中的张士诚文化,集中展示了盐民的精神状态,使盐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张士诚(1321~1367),乳名九四,白驹场人,盐民出身,以运盐为主,并为盐舟纲甲。为生活所迫,有时也贩卖私盐。故经常受元朝士兵侮辱,关卡爪牙勒索,盐商地主欺压、剥削,因此对元朝统治阶级恨之入骨,反抗情绪油然而生。
  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张士诚和胞弟士义、士德、士信及盐丁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18人挑运私盐,经过草堰界牌头15里庙时,碰到元朝兵弁查缉,张士诚等一气之下杀死元朝弓兵丘义,惹下了杀身之祸。于是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在草堰北极殿聚集盐丁数百人揭竿起义。
  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先后经历了14年(1353~1367),所占领的地区,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金钩;西据汝、颖、濠、泗;东薄于海。地广2000余里,带兵甲数十万。张士诚所到之处,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和爱戴。因此在张士诚七月三十日殉难后,江南人民偷偷地烧香纪念他,称为“久思香”(张士诚乳名九四,“久思”与九四谐音),苏北沿海各地盐民,更加缅怀张士诚,在每年七月三十日晚上,家家户户在门槛上放三只蚊蛤壳,注上香油,放上灯草点燃,名曰“点歪歪灯”,并烧香叩拜称为地藏王菩萨过生日(“地藏王”与“祭张王”谐音)。
  三、大丰盐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与代表作品
——为盐民办实事的好盐官。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26岁中进士,初任泰州西溪盐官,后来参予朝廷政事,官至枢密副使,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正使,是北宋著名的
政治家、文学家。宋大中祥附八年(1015),范仲淹监西溪盐仓时,目睹200多年前唐大历元年(766)李承筑的捍海堰年久失修,破缺不堪,每逢海潮泛滥,田户淹没,亭灶被毁,民不聊生。范仲淹体察民情,上书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复修捍海堰。张纶奏请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令兴化,主持修堰工程。北宋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征集通、泰、楚、海四州民夫4万余人开工筑堤。因恶劣天气和怪潮,刚筑的海堤多处决口,民工冻死、饿死和累死一二百人,工程被迫停工。后经朝廷派两淮都转运使胡令仪前来实地考察后,积极支持范仲淹修堤主张,上疏仁宗,方得继续施工。于天圣五年(1027)再次兴工筑堤,至天圣六年(1028)春,终于筑成一条底宽3丈、面1丈、高1.5丈、长143里零136丈的捍海大堤。该堤北起刘庄新城,南止东台安丰,其中近60%地段在大丰。堤成后不久,即有1600多户农民和盐民恢复生产,3000多户逃亡在外的农民和盐民重返家园。人们为了纪念范仲淹,将捍海大堤称之为“范公堤”。他的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林正青,福建侯官人,清雍正十二年(1734)任小海场大使,任职期间,关心灶民疾苦,盐场生产和公益事业多有建树,并在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亲自编撰《小海场新志》十卷,为后人研究大丰历史,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大丰籍历史名人。
  高谷(1391~1460)字世用,一字育斋,丁溪场人。登永乐乙未进士。历任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工部右侍郎。景泰二年(1451)陟兵部尚书进少保东阁大学士。景泰七年(1456)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高谷自永乐十三年(1415)登仕,在明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为官,人称五朝元老。
  天顺元年(1457),英宗得宦官曹吉祥、将领石亨的支持,乘代宗朱祁钰病重之际,夺宫门,废黜景泰,改元天顺,于奉天殿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此时高谷已六十有六,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故高谷求归乡里。英宗对朝廷群臣说:“高谷是长者,……赐金纸裘衣驿舟以归”,并“赐敕奖谕”。他回到丁溪老家,住的是简朴的房屋,买的是瘠薄田地,闭门不出,谢绝宾客。于天顺四年(1460),病死在丁溪家中,当时有高谷“身居高位,家业萧然,蔽庐废田,仅足衣食”的评价。
  杨果 (1473~1529),字实夫,号鸥溪,丁溪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戍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南户部寻迁,南刑部外郎,调文选司郎中,迁南右通政摄刑部事。嘉靖改元(1522),又被荐起用,任南太朴寺少卿、太常寺卿、南工部右侍郎、南户部右侍郎,兼负尚书职责。杨果提倡“主静持志,思索义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学派。但杨果一生,文名之高,政律有声;少好读书,晚年造诣很深;居官清廉,不避权贵,堪称一代学者和清官。正如清代诗人郑板桥诗赞杨果的那样:“去佞艰难以拔山,用贤翻覆等波澜,武宗不得之天下,多谢青松敌岁寒。”
  冯谅,字永福,丁溪场人。明洪武九年(1376)贡士,由人材辟举,以才能屡官至刑部尚书。冯谅“俭于治家,廉以守己”。其财产仅敞箧中旧书百卷而已。清廉之名,著于当世。
朱恕,字光信,号乐斋,草堰场人,师从理学大师王艮,人称东海贤人。朱恕少孤家贫,采樵养母,事亲至孝,誉满乡里。他将米面供母食用,而自食秕糠的动人事迹,广为传颂。朱恕事亲孝、待己严、安贫乐道、终身不仕,德高望重,名闻遐迩。
——对大丰经济发展有贡献的盐商。
  周扶九,名鸦昆,江西吉安人。少时丧父,依母缝纫浆洗维生。青年时,因家贫如洗,生活无着,经伯父引荐,在长沙一家绸布号当学徒,不久提任中班“同事”,担任“出水”(跑外勤)经常出差扬州,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周扶九贩卖盐票发了大财,从此走上了盐商生涯,盐票一涨再涨,使周扶九成为扬州大垣商中的一员。有“家资万千,扬州盐商中巨子也”的记载。
  周扶九在草堰场有147副亭灶,是草堰场最大的垣商。清末民初,因海势东迁,淮南盐业衰落,废灶兴垦大势所趋。周扶九敦请南通张謇筹组草堰场大丰盐垦公司。周扶九在一次发起人谈话会上说:“敝处与刘府(刘梯青)首先提倡,兹承诸君认股赞助,无任欢迎。”大丰盐垦公司成立时,周扶九说:“敝处除以垣产入股外,自当酌认若干(股)。”他说到做到,不仅一次将垣产作价43万元入股外,还投入10余万元现金认购若干股。大丰盐垦公司定额股金200万元,周扶九一人入股的垣产加现金就高达53万余元,占整个公司投资总额的1/4以上。这对大丰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一大贡献。像周扶九这样的开明盐商,在两淮是独一无二的。
——文化名人在大丰留下的墨迹。
  孔尚任 (1648~1718),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出生山东曲阜,传为孔子六十四代孙。
  康熙二十五年(1686)秋,孔尚任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前往淮扬疏浚海口水利工程,在疏浚白驹场运盐河时,孔尚任长期驻扎在海边渔村—西团。他深入基层,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写下了反映西团风土人情,描述西团地理状况和反映当时灶民、渔民生产、生活的名篇《西团记》;吟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西团海上村》。
  孔尚任的《西团记》,为后人研究西团、研究大丰,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郑板桥,兴化县人。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与大丰小海康氏有姻亲关系,又是当时乡耆朱子功的两世相知,故其父子常诣小海,郑板桥中年因病落魄小海,羁族表兄康家。清雍正十一年(1733),郑板桥曾为朱子功82岁诞辰撰写寿序,书写在长183公分,宽48.5公分的12幅条屏上。书成之后,郑又邀表弟李鳟绘12幅花鸟屏一并相赠。该字画以篇幅之大,尺页之长,为国内所罕见。
  李汝珍 (1763~1828),字松石,直隶大兴人。清代文学家,曾任河南县丞,著有长篇小说《镜花缘》。
  清嘉庆六年(1801),李汝珍之胞兄李汝璜任草堰场大使,李汝珍在出任河南县丞前,随兄在草堰场多年。他在草堰场署闲住,闻说大海各种奇观,对灶户烧盐、渔民出海捕捞、滩头小取等海边劳作之事,他都前往留心观游。壮观的大海和灶户、渔户的劳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镜花缘》中有不少故事情节,都是当时他在西团海边的见闻。
  李汝珍想把当时世道不平、朝廷昏庸、官场黑暗、人民受苦之事写一本书,但不知取何书名?他在观游西团海边时,眼前忽然浮现出“海市蜃楼”,使他忽然想起曹雪芹《石头记》(即《红楼梦》)口咏宝玉和黛玉的诗句:“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李汝珍触景生情,将此书取名《镜花缘》。
  李汝珍对《镜花缘》这个书名十分满意,于是他就在草堰埋头写《镜花缘》了。据说《镜花缘》的前半部就是在草堰场署用宋代义井的水磨墨写成的。
——施耐庵在大丰白驹写《水浒》。
  施耐庵 (1296~1370),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耐庵是别名。元末赐进士,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先祖曾居扬州兴化,后迁海陵白驹。
  张士诚领导盐民起义时,施耐庵参加了张的军事活动。张士诚占据平江后,施又在其幕下参与谋划,和张士诚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与鲁渊、刘亮、陈基等人大为失望,都相继离去。后来张士诚灭国身亡,施耐庵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处,为其塾师。随后还归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江湖豪客传》(即《水浒》)寄托心意,后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小说。施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外,
还有和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
  施耐庵在白驹写的《水浒传》,已成为公认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况且《水浒传》的内容,又是张士诚起义的影子,因此,这个《水浒传》对研究大丰的盐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大丰盐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状况
  2001年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这是对大丰沿海古代海盐生产和运销历史价值的客观认定。这鲜红大印的文件,印证了大丰草堰那独特而厚重的盐文化历史,昭示着古盐文化历史特有的研究挖掘价值,拉开了弘扬盐文化的帷幕,再现古盐运集散地的历史风貌。
  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是以大丰草堰镇为核心区域,集中体现中国盐业史的一个跨市县的历史时空,是苏北沿海盐业生产、扩散的集散地和盐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盐民在这个历史时空里的生存和发展,演释出一部恢宏的盐业史,创造了独特的盐文化,留下的盐文化遗产,是我们追溯历史的宝贵财富,搞好这一区域内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发扬光大,是保护区特定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命名二年来,已取得可喜的成就。首先将散落在草堰古镇的历史盐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整理和保护。它们是:
  ——范公堤。北宋天圣六年(1028)春,范仲淹负责主修的捍海堰筑成,全长143里余,经大丰地面就有80多里,约占60%。可见当时该堤对大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称范公堤。
  古范公堤,现在唯有草堰境内的一段,约四华里长还保留着古堤的原貌。现已成为大丰市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长期保护供世人瞻仰。
  ——草堰石闸(包括原小海场正越二闸和草堰场正越二闸以及丁溪场的丁溪闸)。现存的草堰石闸为原小海场正越二闸(又称鸳鸯闸),是范堤上18座石闸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珍品。两座石闸以鸳鸯造型组合,更见古代先民治水的智慧。该二闸现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庆丰桥。位于丁溪古镇,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明崇祯时名士杨大成募修,清乾隆年间重修,道光九年再修。此桥砖石混砌,并列无锁石,为单曲拱桥,桥身连同桥坡共七丈5尺,宽一丈五尺至二丈一尺,高度为水面向上二丈二尺五寸,纯弧形巨石构架支撑拱门。这座宋代古桥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桥。位于草堰夹河上,将古镇草堰分为东西,上下踏坡五处,南指五个方向,河东二处正面踏坡南通古街,通向河东沿岸茶馆、酒肆、八鲜、粮行;河西三处正面踏坡直通西方庵,南北通向夹河沿岸商店林立的繁华地带。大桥主体两侧各有对联一副,南侧联为:“路接东亭曰康曰庄占利济,桥成北堰乃文乃武际风云”。北侧联为:“三百载逸韵遗风兴怀前哲,亿万年丰功伟绩泽被群伦。”两联非但为桥增色添辉,也是大桥壮观、价值之恰切写照。永宁桥完全石造,工艺精美,姿态雄伟,实属罕见,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恕墓。朱恕,字光信,号乐斋。明代草堰场人,师从理学大师王艮,人称东海贤人。朱恕生前事亲孝、待己严、安贫乐道,终身不仕,德高望重,名闻遐迩。辞世后,墓葬草堰东二里,小海河畔。泰州崇儒祠供享牌位,草堰建有朱贤祠三间,祠有庙碑,碑载朱恕《负樵行吟歌》,哲理精深,耐人寻味。为彰朱恕遗德,大丰县政府于1987年重立“明理学家朱恕之墓”的墓碑,并冠以大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溪碑廊。古镇草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因此古碑石刻丰富,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多,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1990年江苏省文化厅拨专款在草堰建成盐城市首家文物碑廊,因草堰古称“竹溪”,故命名为“竹溪碑廊”。碑廊造型典雅,妙合玲珑,廊腰缦回,古色古香。廊中收放了草堰宋代以来的14块古碑。其中价值连城的有:宋代“范公堤碑”、“草堰疆界碑”和“朱恕墓志铭”等。
  ——宋代义井。古镇草堰原有古井108口,现尚存60口。丁溪原有古井72口,现尚存20口。这些井都是用青石、火坑石或苏州麻石做井圈。这些古井代表着草堰古镇宋、元、明、清以来的井文化。其中“双凤井”是三贤祠的遗物,青石井栏上镌刻的字迹依稀可辨。宋代凿的“义井”,清代文学家李汝珍在草堰曾用此井水磨墨,写成闻名遐迩的《镜花缘》一书的前半部。
  ——明、清水乡古街。水乡古街位于草堰夹河两侧,南自永宁桥,北至北干桥。其间青石板路,铺于明嘉靖年间,古河房、古码头保留着明清遗风,夹河两岸古建筑,用小瓦盖成的房屋和店面,“两岸人家尽枕河”。古街上有《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旧宅和钱氏卷瓦楼(粟裕指挥部)等著名遗址。这是里下河地区典型的水乡古街道。
  ——北极殿。北极殿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在草堰的39座庙寺庵堂中是赫赫有名的,全殿有楼房一座,瓦房16间,四周围以砖墙,前面另有照壁,其上用小瓦封顶,飞檐走壁,四角翼然。一条青石通道,通向大门,道旁有青石墩,显得十分庄重。古北极殿共三进,前殿是拱形大门,门上有白玉横石,镌有“北极天枢”四个苍劲柳字,门下是青石门槛,云图如飞,内有四大金刚,气宇轩昂,怒目圆睁。中殿供有北极真武大帝,他表情不喜不怒、不卑不亢,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后殿是一座木瓦结构的两层楼,为藏经楼,当年张士诚聚义兴兵就在这里。张士诚起兵之后,北极殿成了张士诚祭奠祖先的行堂。张父死时,葬礼仪式就是在北极殿举行的。后来历经沧桑的北极殿,在抗日战争中荡然无存,残迹难辨。为了弘扬张士诚在北极殿揭竿起义这段历史,于2001年金秋,草堰镇集资300万元,在北极
殿旧址,按原样重建了北极殿,使当年北极殿的英姿再现在世人面前,展示着神奇的风采。
  五、大丰盐文化资源的开发前瞻与保护利用构想。
  大丰地处两淮盐区的腹地,历史上是淮南盐的主要产区之一,于国于民都曾作过贡献,并由此产生了盐文化。盐在大丰历史,以及整个黄海滩涂发展史上地位独特,因此盐文化在21世纪之前的近千年中,是这个区域的主流文化。大丰区域,在成陆的过程中,被海水数度吞噬,几经沉沦,盐业文明也有一个发生、发展、鼎盛和渐衰的过程,其中大起大落,充满戏剧性,也充满喜怒哀乐。这就为我们研究盐文化提供了无限的空间。盐文化是一个历史现象,与其他文化交织在一起。在黄海之滨,与湿地文明中的麋鹿文化;与滩涂湿地上的移民文化;与地方上的人文文化;与历史上的水浒文化等交织在一起。在社会空间,与滩涂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与历史文物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与地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方位发展等,都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这就为研究盐文化延伸出广阔的领域。就盐的本身来讲,五百年前范堤旁有30座盐场,延绵数百里,支撑起国家财税的半壁江山。大丰境内1/5的盐场,盛产1/3的盐产量,可见大丰盐业的份量。二百年前,广陵(扬州)位列世界十大名城之一。扬州的繁华,靠盐业支撑,泰州中十场,就是繁荣扬州的前沿。以今日大丰草堰为中心地带的古集镇,当年官衙排列,商贾云集,茶肆酒楼,歌舞升平。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的三位作者,与盐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广大盐民和文人名士共同创造的盐文化,是维扬文化中的精品,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绝唱。由此可见,大丰盐文化的开发前瞻是十分美好的。
  综上所述,保护利用大丰盐文化的构想必须是:建立一个机构、成立一个学会、办好一个刊物、建好一个博物馆,串连一个露天博物馆、开发一批特色产品,把盐文化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建立一个机构。大丰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了“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领导、协调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并成立了专门办公室,负责具体的工作,首先把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核心区的挖掘、保护和建设工作搞好、搞扎实,搞出成果来。
  ——成立一个学会。由大丰市文联牵头组织,经大丰市民政局批准的“东方盐文化研究会”已成立二年多,学会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开展对盐文化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今后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人员,把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组织到东方盐文化研究会中来,深入开展盐文化的研究工作,弘扬盐文化精神,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办好一个刊物。东方盐文化研究会成立两年多来,研究会会刊—《东方盐文化》已出刊8期,分别刊登了百余名作者的200多篇作品,盐文化研究正向纵深发展。今后还必须组织和发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组织稿件,向盐文化杂志投稿,把这个特色文化杂志办好。
  ——建好一个博物馆。大丰境草煎盐业历史悠久,但结束时间也已半个多世纪,对草煎盐业的情况,老年人已概念模糊,青年人什么都不清楚,因此建好一个古盐运博物馆势在必行。
  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在大丰市斗龙庄园拍摄《沧海桑田话盐城》专题片时,留下的外景地可以充分利用,改造成古盐运博物馆。那里现有明代盐业管理机构—草堰场盐课司署;古代盐业生产单位—草煎盐场;盐业交易市场—盐廪和盐民避灾之所—潮墩(救命墩)等外景以及一部分生产工具和少数生活用品。以此为基础,再进行系统的规划、征集、复制工作,一个比较完整古盐运博物馆,就能很快建成。将成为大丰市又一个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必定会受到大丰人民、两淮人民,乃至江苏人民的欢迎。
  ——串连一个露天博物馆。露天博物馆是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的载体。历史上绵长的海岸滩涂,散列着各大盐场和星罗棋布的亭灶,淮盐生产,就是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进行的。如今遗存的亭灶、盐垣、潮墩、运盐河道、卸盐码头、泄洪防潮古闸旧址以及各盐场的盐课司署遗址等,不可能以物体形态而收集陈列于室内,只能以其原貌各居其位,供后人观赏和研究。这种特殊的古盐运集散地空间形态的展示,只能以区域保护的方式进行。   露天博物馆以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为中心,逐步向全市,向两淮盐区发展。因此露天博物馆可划为中心区、延伸区、辐射区三个层次。
  中心区:即草堰镇区。南至丁溪古街,西傍串场河,北止“北极殿”,东为义阡寺。其间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草堰石闸;盐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庆丰桥、永宁桥、钱氏卷瓦楼、竹溪碑廊;大丰市文物保护单位—草堰北闸、丁溪石闸、古范公堤、丁溪古街、朱恕墓、
皇姑墓、宋代义井、双凤井、龙门桥、李氏民宅、朱氏民居等。
  延伸区:指整个大丰市。大丰境内历史上有五大盐场星罗棋布,盐文化底蕴丰厚,处处都有盐文化的痕迹。如白驹的“倭子桥”和“施氏宗祠”遗址;刘庄元代的“紫云山”和明代的“刘庄寨”遗址;西团的“徽州会馆”、“晾网寺”、“白驹寨”遗址和张士诚出生地—张家墩;小海的“东包场”和“镇海寺”;万盈的“万盈墩”、“唐家墩”和“石港盐包场”旧址;沈灶的“丁溪场盐课司署”旧址;潘钅敝的“盐包场”、“塌港岸墩”遗址;大桥的“镇海墩”、“台北盐场管理处”、“吕家钅敝厂”旧址;川东的“盐包场”、“大板盐场”遗址;草庙的“盐包场”、“大墩子、青竹山潮墩”遗址。这些遗址充分揭示了历朝历代盐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盐民与大自然和敌对阶级搏斗的历史见证,其间蕴藏着丰富的盐文化精华。
  辐射区:可以辐射到两淮,特别是淮南。扬州是“八大盐商”的住地,因此建有盐商博物馆,还有两淮盐运使司衙门旧址,在仪征十二圩清代的“扬子淮盐总栈”,至今还保留着门楼和青石板码头;泰州有西汉吴王刘濞煮海为盐时,“开邗沟通往海陵”的“运盐河”,还有以盐税命名的亭、坊、桥等文物古迹。泰州还有“盐宗庙”,祭祀着中国人工盐的始祖—夙沙氏瞿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盐商—胶鬲、创建食盐官营制度的重臣—管仲。
  此外在南通、盐城、淮安、连云港等市以及如皋、如东、启东、海门、海安、东台、兴化、阜宁、灌云等市(县)都有盐文化的踪影,有些地方还可能有草煎盐业的生产场所和生产工具,至于遗迹和遗址随处可见,有待人们挖掘和研究。
  ——开发一批具有盐文化品味的特色产品。如用淮盐特殊配方制成的草堰变蛋;源于张士诚“矢射三栋”之典故的三栋健酒;还有范公食品和士诚土菜系列;此外有镜花缘井墨;古镇小戏;盐区民间特色节令玩具、饰品等。
  在斗龙庄园,利用中视外景地,建设一个集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盐业休闲中心。游人可以穿盐民穿的衣服、住盐民住的房屋,吃盐民吃的饭、坐盐民运盐的牛车,让游人品味盐民的生产、生活,体验“盐是大丰的根,拼搏是大丰的魂”的含义。
  
参考文献:
[1]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9)
[2]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
[3]相恒伯:江苏省志.盐业志.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7(9)
[4]邹迎曦:大丰盐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1)
[5]邹迎曦、马连义:古淮盐二十说.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4)
 
作者简介:邹迎曦(1937-  )男,江苏大丰人,农艺师,大丰市志副主编、《东方盐文化》执行主编,研究方向:盐文化与盐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