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博物馆宝藏 | 切块盘铁
日期:2024-10-21 栏目:盐城文博
在盐城市博物馆历史展厅,有一块厚度在9cm—13cm,呈现“箭头状”的不规则铁块——国家一级文物,来自宋元时期的切块盘铁,为我们掀开中国制盐史的一角。
悠悠制盐史
中国最早的煮盐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神农时代,《太平御览》中就曾出现“夙沙作煮盐”的说法。而盐城地区产出的盐——淮盐,其出现时间目前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两淮盐业就已发端。当时的情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其称之为“东有海盐之饶”。
政权对于盐的控制也是从同时期开始的,齐国商人出身的相国管仲深知经营盐铁利润丰厚,实行“官山海”政策,即盐由官民并制,产品全部由官府统一运销。
以“盐”为名
到西汉文景年间,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并开古运盐河(即通扬运河前身)接连古邗沟(大运河前身)专以运盐。在刺激了两淮地区盐业的发展的同时,销往各地的盐也为刘濞积累了大量财富。
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朝皇帝意识到盐利只能由朝廷掌控。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为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盐铁官营,朝廷不仅在盐城地界圈地专司产盐买盐,还设有监督盐业生产运销的盐铁官,由朝廷统一经营和管理。又因此地运盐河道交错,便取名“盐渎县”。
前段时间以盐城盐业考古首次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沙井头遗址,结合《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被确认是汉代盐渎县城所在地,佐证了这段历史。
“切块”根源
频繁的朝代更迭,使得朝廷对两淮盐区的管理也更为严格,盐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切块盘铁出土于盐城市滨海县陈涛镇的一艘沉船上,年代在宋元之间。对应时期朝廷实施灶户分散制卤、聚团公煎的生产制度。灶户产盐立有定额,每户发给盘铁一角,平时各自分散保存,可以互相牵制以免私自煎煮;在官府规定的地点、时间,众灶户运卤入团,将所携盘铁一角拼合成整块铁盘,按次序轮流煎盐。
煮海为盐
2000多年的淮盐发展史上,除了制度的变迁,盐的工艺也在不断精进。宋代时期,两淮盐区采用最多的是摊灰淋卤法,即在海滩平铺草木灰,使潮水浸灌,经日光曝晒,成为饱含盐分的灰土,再行淋卤而成卤水。
“盘中卤干时时添,要使柈中常不绝。”卤水制备好后,将切块盘铁拼全,当做“平底锅”,砌好直径相当的灶台,将整块盘铁架上去,通过榫卯结构将四周的把手和灶台稳固后,再在盘铁的四周围上一圈围栏,烧至高温,然后从卤池内将饱和卤水泼到高温的盘铁上。卤水蒸发后,盘铁上便留下了结晶盐。一块盘铁每昼夜可熬盐5盘左右,每盘成盐150公斤至200公斤,一昼夜即可煎盐750公斤至1000公斤。
盐业文化
时移世易,曾经的制盐必备工具已布满铁锈,洁白的盐粒,也已从单纯依靠人力煮制到现代的工艺生产。在感叹“科技改变生活”之余,透过盘铁,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千年盐文化的厚重。盐城,以“盐”为名,因“盐”而兴,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与盐业发展历史相关的文化遗产。随着盐城盐业考古的发展,我们将深入探索地区文明,挖掘海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