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博物馆特展丨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日期:2024-10-12 栏目:盐城文博
由盐城市博物馆、武汉博物馆及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联合主办的《辉光流韵 镜鉴万象——古代铜镜文化交流展》,展览汇聚了200余枚中外精品铜镜,全方位展示了古埃及、古希腊、西亚等丝路古国精品铜镜,同时细致梳理了中国铜镜的发展脉络,战国始盛行、两汉纹样多、唐宋灵动多样、明清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东西方古代铜镜汇集对话,可谓中西荟萃、精彩纷呈。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铜镜是古人照面的日常生活用品,其正面平滑光亮,具有修饰容貌、整饰衣冠的实用功能;其背面纹饰华美、构思巧妙。铜镜中蕴含着深刻人生智慧和思想哲理,承载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特征,一部铜镜发展史折射出一部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发展史。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看到水中的倒影,便开始以天然或容器内静止的水面为镜,用以整理仪容,古人称之为“监”。
甲骨文中的“监”,其字形就如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中映照,而因这种由上往下看的“监”,后来引申出自上视下的意思,也就有了监察、监督之含义。《尚书·酒诰》里写:“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里的“监”就有接受民众监督之义。
青铜器发明以后,人们用铜盆盛水,鉴形照影。春秋时期,人们在“监”字上加“金”旁成为“鑑”,专指映照的工具——盛水的大盆。
战国时期是铜镜发展形成的第一个高峰,以铜制作可以照形的物品,即是镜子。在我国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及战国末期的著作。徐灏《说文解字校笺》中说:“鑑古只作監,从皿以盛水也。因其可以照形,监察之意生焉。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铜镜主要特征为圆形,镜背置一钮,以绳系穿,便于手持或悬挂。古人是这样解释的:“镜,景也;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古人也称镜为鉴,历来习惯于镜鉴并称。
因铜镜能照察审辨,从而引申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意思,故古人多以镜鉴寓理,如“三鉴”曰:“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人之道心,若宁静止水,则犹一面清净幽玄的明镜,拂除尘埃,光明照见人世间万物纷繁的原理和本质,从而实现“万物毕照”“洞照万理”的精神境界。
本次展览以铜镜为媒,穿越历史脉络,引领观众踏上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探索之旅。在这里,铜镜不仅仅是照人容颜的器具,它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清明的映照者。
铜镜使用久了,其镜面会变得昏暗无光。汉代以来就有专门从事打磨镜面的匠人,活动于城市大街小巷和乡间村口。他们先使用磨石将早已氧化的镜面磨光洗净,再涂附锡汞丹药,最后用毡团擦拭镜面,使得镜面光照如新。
铜镜承载了古人“正己修身”的智慧。“磨镜要使明”,古人以磨镜比喻修心,人们认为如果外界纷繁复杂的干扰太多,就会影响人的认识,而通过其“磨镜之石”的磨治修炼,能使人明察一切,体悟真道。
《辉光流韵 镜鉴万象——古代铜镜文化交流展》,便是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它不仅让我们窥见古人的生活风貌与审美追求,更激发了我们对于自我心灵的深刻反思。在此,我们应以古为镜,以史为鉴,不忘初心,时常自省,勇于接受“磨镜匠人”的打磨与擦拭,让心灵之镜永远保持明亮,共同守护社会的公正与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