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博非遗集锦展为国庆献“礼”,共赏文化盛宴!
日期:2024-10-04 栏目:盐城文博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都是其独特精神风貌与智慧结晶的璀璨篇章。值此国家成立75周年之际,盐城市博物馆精心筹备了一场非遗集锦展,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载体,向观众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本次展览精心遴选了盐城具有代表性的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丰瓷刻、东台发绣、大丰麦秆画、亭湖木雕以及龙冈面塑,通过一件件匠心独运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这些古老技艺的精湛与细腻,更传递了新时代下非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
大丰瓷刻
2021年5月24日,大丰瓷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丰瓷刻以刀工精致、线条流畅、意境深远和人物雕刻惟妙惟肖而著称,利用瓷器本身特有的丽质和凿刻后产生的崩瓷效果,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虚有实的刀法和技法结合,既有金石雕刻之趣,又有书画笔墨之韵。风格奇异,极具魅力,被工艺美术专家、文化学者喻为“瓷器上的刺绣”。
东台发绣
2009年6月,东台发绣入选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东台发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东台发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台发绣,起源于唐朝,距今1300多年历史,开始是表达虔诚尊佛,元明时期题材逐渐广泛。原称墨绣,后改墨绣为彩绣,融画绣一体,以发作线,以针为笔,变双钩为晕色,创新研制出彩色发绣、双面发绣、双面异色绣、微发绣等。具有用料奇特、耐腐防蛀、质感强烈、永不褪色的特点,被誉为"天下一绝"。
大丰麦秆画
大丰麦秆剪贴画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精选处理过的麦秆进行制板、裁剪、烫色、粘贴等几十道工序,并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创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的艺术品,呈现出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神奇美感。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它起源于东汉,兴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千余年前,麦秆画入了朝廷的眼,自此之后,麦秆进宫入殿,登堂入室。但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葬发掘时才出土面世。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腐蚀,麦秆画原作仍然色泽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亭湖木雕
亭湖木雕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朝,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技艺风格。它采用浮雕、沉雕等多种手法,设计布局丰满,层次分明,作品剔透玲珑,艺术价值极高。盐城钱氏木雕技艺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历经六代传承,不断创新,深受艺术界和收藏界的喜爱。
亭湖木雕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需要经过设计画稿、绘画到木板、精雕细刻、加盖印泥和专用染料等多个步骤。在制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木雕材料选用上等、优质的木料,宜雕刻。工具有大、中、小型刀具以及小铁锤、铁砂等辅助工具。这些材料和工具的选择与运用,都为亭湖木雕作品的成功制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龙冈面塑
龙冈面塑,盐城市级非遗保护项目。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等地,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随手取材,经捏、搓、压、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
此次非遗集锦展,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盐城市博物馆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能够激发更多人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共同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