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城地区古代盐业遗址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日期:2022-04-27  栏目:考古发现

为贯彻江苏省地域文明探源工作精神,全面掌握盐城地区古代盐业遗址的分布范围与保存状况,发挥区位优势,推动盐城海盐文化发展,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与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合作,于2021年联合开展盐城地区盐业考古系统调查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收获。

盐城市地处苏北中部,同时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与最大的沿海滩涂,海盐生产环境得天独厚,是古代两淮海盐主产区之一。

据载,春秋先民已在此引海制盐,西汉元狩四年因盐置县,东晋更名盐城,南朝时盐城县境内已有制盐“亭场”百余座,中晚唐时期属“四场十监”,辖九大盐场,年产盐量约四十万石,宋元至明清时期,更是形成了以范公堤、串场河为轴心的盐业产、运、销经济带。串场河南起通扬运河,北汇射阳河,纵贯里下河南北,始建于唐代,初为修筑捍海堰所留的复堆河,宋以后不断加以疏通,逐渐成为贯穿两淮主要盐场的重要河道。唐宋以来,新兴、伍佑、白驹、草堰、丁溪等古盐场均布局在其沿线。

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联合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组成联合调查队,对盐城南部串场河沿岸区域展开系统调查。通过整合梳理盐城古代盐业遗存的相关信息,将调查范围确定为亭湖区的便仓镇、新兴镇、永丰镇、伍佑街道,建湖县的上冈镇,东台市头灶镇、东台镇、梁垛乡,大丰区白驹镇、刘庄镇、草堰镇、西团镇、大龙社区等区域。

调查中,队伍充分利用历史卫星航拍片、古地图等资源,以串场河为线索,对沿线村落、农田、林地、滩涂等区域展开拉网全覆盖式调查并配合考古钻探。同时对遗址面积、文化堆积情况、经纬度位置等信息进行全面记录,重点采集了时代特征明显的陶瓷片及可能指示制盐作坊的草木灰、红烧土块等标本。

通过系统调查,共发现盐场官署、制盐作坊、运盐河道、盐工居址及墓葬等与盐业相关的遗址50余处。

遗址年代以明清为多,北宋次之,部分遗址年代可从唐代跨至明清时期。其中在伍佑宏心村、大丰红旗社区、大丰草堰村、大丰丁溪村发现的四处遗址规模最大且文化层较厚,串场河从西侧穿过,遗址周边还分布多处时代相近的小型遗址。例如伍佑街道遗址,位于盐城市亭湖区伍佑街道繁荣社区西侧,地表暴露陶片面积约13.4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约40厘米,厚约70厘米(未到底),文化层中夹杂大量红烧土块、草木灰、碎陶片以及碎瓷片。可辨器形有瓷碗、瓷罐、瓷杯、韩瓶、陶盆、板瓦等,年代为唐至明清时期。

该遗址东南5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多处北宋至明清时期遗址,面积多不足2万平方米,彼此间距多在2公里内。其中如宏心村一组等遗址发现了文化层断面,断面上可观察到包含大量草木灰、红烧土块及陶瓷片的灰坑、灰沟等遗迹现象,可能是制盐作坊遗址。结合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推测这四处遗址可与历史上的伍佑、刘庄、草堰、丁溪四大盐场进行对应。

此次针对盐城南部串场河沿岸盐业遗址的系统调查为江苏省首次盐业考古专项调查,填补了省内盐业考古工作空白。调查发现的包括盐场官署、制盐作坊在内的盐业遗址不仅有力证实了两淮盐业的悠久历史,为研究两淮盐区唐代以来盐业生产、管理模式、生产力水平等提供了重要一手材料,也首次以科学方法了解了盐城地区盐业遗址分布及保存情况,为今后盐业考古与盐业史研究、盐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制定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未来,博物馆将继续深化与南京大学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盐城地区乃至江苏沿海地区盐文化与区域社会发展协调互动,丰富以盐业为特色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