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盐博物馆举办“今我来思 又见杨楼” ——瓢城城墙故事社教活动
日期:2021-12-27 栏目:盐城文博
瓢城城墙,似乎离我们很远,一块块冰冷砖石砌起的严密堡垒,仿佛只在泛黄的《盐城县志》书页中留下过点滴墨迹。瓢城城墙,又似乎离我们很近,数千年来默默注视着脚下的人来人往,倾听着岁月无声的流逝。为了让青少年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对盐城城墙保护与传承的意识,12月25日下午,中国海盐博物馆举办“今我来思 又见杨楼”——瓢城城墙故事社教体验活动。
活动伊始,大家走进社教教室跟随博物馆的老师一起聆听了“瓢城”故事。据《盐城县志》记载,盐城初建城墙时因城池形状似舀水的瓢,故被称为“瓢城”。明永乐十六年(1418),因抵御倭寇,将原先的土城改为砖城,并扩建了月城,有东、西、北城楼三座。明万历七年(1579),知县杨瑞云到盐城任职时,有感于“人气居所会结于东南”却无南门,于是上书修建南城门。建成后门上有“大楼三楹,题曰‘淮扬一览’”。此时的城池据海不过几里,四周河道纵横,沿河遍植杨柳,绿影迷离,文人墨客闲暇之际登楼观景、借景抒情,成为盐城古八景之一——“杨楼翠蔼”。社教老师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在场的亲子家庭仿佛置身于悠悠岁月,感受着盐城历史的兴替更迭。
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聆听,积极主动地请教,用博物馆提供的微型城墙砖分组合作完成瓢城城池的样貌,通过亲手制作的一件件形态逼真的小小“瓢城”,加深对城墙文化的理解。
日月如梭,城墙实体渐渐湮灭,但古城池作为城市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并不会被遗忘,中国海盐博物馆一直在实施古城墙遗址保护工作,同时,通过组织这样的教育活动,让“瓢城”不只停留在古文献上,更要把保护传承的意识传递给青少年学生,希望他们增强家乡自豪感,守护城市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