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相约·夏令营丨博物馆里学礼仪(三)

日期:2021-08-21  栏目:盐城文博

穿戴之礼(下)——上衣下裳

 

题记

     上一期我们讲了古代的首服制度,列举了很多样式的冠、帽、巾。这一期,让我们一起了解古代的服饰制度,看看古人穿衣有什么讲究。

我国古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制,商周时期确立,延续了几千年。上曰衣、下曰裳,衣是上身所穿服装,裳是下身所穿服装。

上衣的总体特点是:交领、大襟、右衽、续衽钩边、宽衣大袖。

下裳包括:裳(裙),古代男女都穿裙;绔,相当于今天的裤;褌,短裤。

 

礼服

     根据用途可分为祭服、朝服、公服、丧服、便服、戎服、燕服等。

1、祭服:祭祀时穿的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中最贵重、最庄严的服饰。古人把祭祀视作“国之大事”,列为五礼(吉凶军宾嘉)之首。

     帝王、公卿的祭服:周代礼仪规定,天子、公卿、士大夫参加祭祀,必须身着冕服,头戴冕冠。冕服均为玄衣纁裳,以图案和冕旒的数目不同来区分身份等级。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十二章纹冕服、戴十二旒冕冠。冕服有六种形制,即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合称“六冕”,用于祭天、祭先王、祭先公、祭山川、祭五谷之神等场合。冕服作为传统礼服,世代沿用,不断变革,但基本形制未变,直到清代才被废止。

 

后妃、命妇的祭服:根据周礼,后妃随帝王参加祭祀、册封、朝会等典礼,王有六服,后有六衣。六衣即袆衣、揄狄、鞠衣、展衣、缘衣、素纱。袆衣、揄狄(揄翟)、阙狄(阙翟)为后妃、命妇的祭服,统称“翟衣”,又称“三翟”。

2、朝服:古代帝王、百官及后妃、命妇参加朝会时所穿的礼服,由祭服演变而来。朝服的款式、色彩、饰物、纹样非常丰富,等级十分明显。

皮弁服:天子视朝之服,也用于郊天、巡牲、朝宾射礼等场合。首服为皮弁,白鹿皮制成,上衣为细布白衣,下穿素裳。

 

绛纱袍:深红色纱袍,又称“朱纱袍”,帝王、百官朝会之服。交领大袖,下长及膝,领、袖、襟、裾等皆滚以黑边。

 

清代皇帝朝服:由披领、袍裙组成,穿用时搭配朝冠,有冬夏两种形制,主要区别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皮毛。

 

3、公服: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一种服饰,只用于官吏,也称“官服”。魏晋以后对公服的记载才逐渐增多;唐代公服制度较为完善,以服色、纹样、佩饰区分官吏的等级身份,对后世公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官服废除了服色制度,不论职位高低,颜色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

服色:公服服色是区分官吏等级的标准之一,唐贞观四年(630),公服颜色被定为四等:一至三品服紫,四品至五品服绯,六品至七品服绿,八品至九品服青。安史之乱后,规定:三品以上仍旧用紫色;四品用深绯;五品用浅绯;六品用深绿;七品用浅绿;八品用深青;九品用浅青。

 

 

补子:唐武则天当朝时,规定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服上绣不同的图案。文官的袍上绣飞禽,武官的袍上绣走兽,明清时期发展成“补子”。补子省称“补”,又称“绣胸”,用金线或彩丝绣织成禽、兽两类图案,文官用禽,武官用兽,用来区分官员的身份等级。补子的外形通常做成方形,在袍服的前胸和后背各缀一块。

 

4、丧服:用于丧事时所穿的服装。从周代开始,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合称“五服”或“五衰”,在形制、质料、穿着时间长短等不一样,根据亲疏关系来分。

 

便服

     指帝王百官及士庶百姓平常家居时所穿的衣服。便服与礼服是相对的服装,礼服是礼制的产物,服装的质地、色彩、款式、纹样等多有统一而严格的规定,历代延续,变化不大。而便服是居家之服,主要受社会风尚和生活习俗等影响,受礼制约束比礼服少,所以形式多样、变化无穷、不拘一格。如:

 

 

汉代曲裾深衣

 

 

魏晋南北朝杂裾垂髾服

 

 

隋代袍服

 

 

唐代白衫 

 

 

唐代薄罗衫子

 

 

宋代褙子  

 

 

明代襦裙

 

 

清代马褂

 

     通过上面对古代服饰制度的介绍,我们更加清晰明了地知道古代的穿戴之礼,下期将为大家带来《博物馆里的礼仪——乡射礼》,一起来了解古代的乡射礼仪。

 

 

配图丨部分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