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云课堂丨盐之有情——海盐诗词赏析(二)

日期:2021-08-14  栏目:走进博物馆

暑期云课堂丨盐之有情——海盐诗词赏析(二)

中国诗歌不仅彰显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更是反应古人的生活和审美情趣,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除了日常饮食所必需之外,其背后产生的巨大利益关乎国计民生,盐民和盐商都是特殊历史下诞生的群体,他们共同影响着我国盐业的发展,但因为他们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其生活状态、社会地位又有着天壤之别。这一期我们通过诗词来看一下古人如何将盐融入饮食文化,以及盐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盐民、盐商的生活状态。

关于以“盐”为中心的饮食文化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海盐诗词赏析——饮食

 

赏析

   中国诗歌中的饮食文化彰显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融入审美因素,是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盐本身除了调味之外,因其稀有且珍贵,被古人赋予更深一层的含义。《尚书·说命下》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和梅均为调味所需,和羹需靠它们调味,盐梅也被引申为国家所需的贤才。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一诗中也引用到此典故。

   端午时节白天时间渐渐变长,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在这首诗中即突出了盐作为调味品的功能又暗喻了国家对于贤能之才的渴求。

 

《春日田园杂兴》(节选) 

【宋】范成大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 

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海盐诗词赏析——饮食

 赏析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常百姓,盐总是带着烟火气息的。宋代范成大的这首诗就向我们描述了浅浅淡淡的日常生活。

   最后一句带着十足的厨房油烟气,一幅生动的平日生活画面栩栩如生,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色,正是这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更能表达出生的宁静和真实。


关于盐民生活状态的描写


《绝句》

【清】吴嘉纪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熬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海盐诗词赏析——盐民

赏析

   在海盐的生产过程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也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凝结成了一粒粒洁白的盐晶,为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赋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盐民。 

   因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为了保证盐业生产,从汉代开始盐民就要入灶籍,入籍之后世代煮盐,不得从事其他行业。

   清末明初著名的盐民诗人吴嘉纪出生于东台安丰盐场,亲眼目睹了贫苦盐民悲惨生活的场景,生动形象的向我们描绘明清之际淮南盐区底层盐民的生活图画,他们的境遇让闻者落泪,见者伤心。

   这首诗只是截取了灶户煎盐的一个场景,来反映他们悲惨的生活和恶劣的煮盐环境。诗篇开头用“白头灶户”,暗喻了盐民一生的艰辛。农历六月,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大地在火辣辣太阳的曝晒下,本已闷热得令人窒息,但灶户们此时却不得不守在低矮简陋的破草房里,忍受着熊熊烈火的炙烤,在熬盐的锅灶旁加柴、添水、搅拌、煮盐,劳累不息,大汗淋漓。

   接下来诗人利用反衬的手法描写,盛夏之时常人都到阴凉处避暑,而这位年迈的盐民偷得一点空闲,走出草房站在烈日下喘口气,对于他来说居然算是“乘凉”了。对比之下更加衬托出灶户们生产、生活环境之困苦悲惨,令人怵目惊心。


《海潮叹》

【清】吴嘉纪

飓风激潮潮怒来,高如云山声似雷;

沿海人家数千里,鸡犬草木同时死。

南场尸飘北场路,一半先随落潮去。

产业荡尽水湮深,阴雨飒飒鬼号呼。

堤边几人魂作醒,只愁徵课促残生;

敛钱堕泪送总催,代往运河陈此情。

总催醉饱人官舍,身作难民泣阶下。

述异告灾谁见怜?体肥反遭官长骂。

  

海盐诗词赏析——盐民

赏析

   海盐区的盐民不仅要遭受官吏和富商的盘剥,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同时还要面对海潮的侵袭,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历史上的两淮盐区多发水患,每当潮水来袭,亭场房舍连同生产工具都被冲刷一空,衣食无着,性命堪忧。

   吴嘉纪的这首《海潮叹》向我们描绘了康熙四年(1665)苏北沿海地区,遭到了一次特大台风袭击,盐民死伤达数万人。风息潮退后草木全枯,人畜尸体陈野,惨象实不忍睹。

   诗篇结构简洁,前八句描写了台风带来的深重灾难,风激潮涌,波及数千里,尽是树拔场荡,犬死人亡。后八句描写了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堤边残生刚刚苏醒,逼命的“总催”就来征税催赋,灾民泣告阶下,根本不予理睬,请代向上司报灾,反遭一顿训斥。

   天灾毁表损身,人祸则害理伤心,诗词不仅反映了沿海盐民备受天灾人祸之苦;也揭露了清廷统治者及其下层官吏的扰民酷政,对封建剥削的罪恶,进行了真切地揭露和深刻地批判。


关于盐商富裕生活的描写  


《盐商行》(节选)

【元】杨维桢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 

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

大农课盐析秋毫,凡民不敢争锥刀。

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

海盐诗词赏析——盐商


赏析

   相较于劳碌无休的盐民灶户,盐商是极度富裕的群体。尤其到了清代,随着盐业兴盛,盐商集团愈发豪奢。他们官商勾结、盘剥致富。元代诗人杨维桢曾任职于盐场,他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了《盐商行》,让我们看到盐商家底的雄厚以及靠卖盐和盘剥盐民所获得的巨大财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到淮西贩盐每年的暴利胜于做官封侯,拥有能装载千包食盐的大船胜过据有富丽堂皇的府邸。官吏收盐征税,精打细算,一丝一毫都不放过,而盐民连微细之利也得不到。出身卑微的盐商,其财物之丰饶、权势之大可与东晋王家相比。这四句诗两相对照,盐民的穷困,盐商的殷富,一清二楚。人们之所以不愿高官厚禄,而愿做贩盐的商人,贩盐能牟取暴利才是原因所在。


《盐商妇》

【唐】白居易

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

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

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

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

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

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

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

饱食浓妆倚柁楼,两朵红腮花欲绽。

盐商妇,有幸嫁盐商。

终朝美饭食,

终岁好衣裳。

好衣美食有来处,亦须惭愧桑弘羊。

桑弘羊,死已久,不独汉时今亦有。

 

 

海盐诗词赏析——盐商


赏析

  其实,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盐商富裕奢华的生活,盐商究竟有多奢侈,我们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盐商妇》中可见一斑。

  诗中的主人公原先为扬州平常人家的女子,机缘巧合嫁给了西江大盐商,发髻上插满了金钗,手腕上银镯因体态丰满而略显紧窄,唤男仆,唤女婢,吃的是红脍黄橙香米饭,穿的是绫罗绸缎四季衣,她凭什么能够这般阔气?只因丈夫从事盐商已有十五年之久,州县管不着,盐铁尚书又远在京城,每年交纳盐利之时,大部分都进入私囊,靠官商勾结、非法获利挣得了厚厚的家底。

  这首诗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盐商衣食住行的奢华,另外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封建时期由于榷盐法的设置使盐商拥有特殊的户籍,并享有垄断特权,从而导致过度盈利,生活奢靡,同时也抨击了主管盐政者的无能。

  全诗没有从正面写盐商的活动,而是从侧面描写其眷属呼奴唤婢、鲜衣美食的寄生生活,让人吟味思索。

  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盐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其题材广泛,涉及人情世故、风物民生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对我们了解古代海盐的生产、运销及百姓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如今的海盐已被开发出许多功能不同的产品,我们又该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盐产品,下一期,我们将为大家推出“盐之有味——科学用盐知识”。

部分图源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