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云课堂|“君如铜镜明”——铜镜拓印线上活动

日期:2020-06-13  栏目:我们的节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云课堂|“君如铜镜明”——铜镜拓印线上活动

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物赋彩 全面小康”。

为加深观众对中国古代铜镜形制与纹饰的了解,推进疫情期间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工作,为广大文化爱好者提供良好的线上学习交流平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海盐博物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推出公益云课堂“君如铜镜明——铜镜拓印线上活动”,从文物知识的普及和宣讲做起,鼓励公众成为文物保护的主动参与者,激发公众对中华文化的情怀。

文物故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段文字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讲诉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凯旋回朝后辞官到家的场景,木兰从容地换上女装,惊呆了随行的伙伴,二十年过去了竟然不知木兰是女郎。这耳熟能详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然后,我们今天的关注点可不在花木兰身上,而是其中的“镜”,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文物——铜镜。

铜镜是如何制作的呢?铜镜用哪一面来照面呢?让我们来一一揭秘吧!

文物知识

铜镜,古代照容用具,也称“照子”、“铜鉴”。多呈圆形,正面磨砺光洁,背面有钮可以穿系。由铜和锡、铅(降低溶点,减少气泡,使镜面光滑)等合金制成,古人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测量下就能很好地掌握合金比例,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铜镜光滑的一面用以照面,当铜镜被铸造出来后,古人会在刚磨好的镜子上面附上一层玄锡(即水银,作为反光材料),再进行加工打磨后即可照人了。

故宫博物院藏《女史箴图》宋代摹本局部

铜镜的反面方寸间古人用高超的技艺刻划雕琢出繁复的纹样,使铜镜不仅为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这些精美的纹饰,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同时,也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

山字纹镜,盛行于战国时期。背面以几个“山”字形为主纹,以细密的花叶纹、羽状纹为地纹。四山镜较多,亦有五山、六山等。

博局纹镜,也称规矩纹镜,流行于西汉晚期、新莽和东汉时期。即在钮座外有一方形栏,栏外和靠近边缘部有“┐”、“┯”“∨”规矩形记号,因其结构整体类似中国古代六博棋,故称“博局纹镜”。

星云纹镜,又称百乳纹镜,有的也称星云百乳镜,盛行于西汉中期。主纹用众多的乳钉构成,多为圆锥形凸起,四周连成一圈。乳纹之间,常用圆曲线相连接,状若星云,故名“星云纹镜”。

葡萄纹镜,盛行于唐代,形制主要为圆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镜背纹饰系高浮雕,主题图案以葡萄和何种鸟兽虫蝶组成。葡萄藤蔓缠绕,果实累累,造型写实生动,极富装饰性。


教学视频

“拓”即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上,涂上墨,蒙上一层纸,捶打后使凹凸分明,显出文字图像来。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后的成品称为拓片。

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方法,能够清晰、完整、准确、生动、真实地反映原件的纹样和神韵。拓印技术使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跟着视频动动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