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盐商对文化事业的推动
日期:2012-04-11 栏目:馆藏学习资源概览
清代扬州是全国最大的盐场—两淮盐场的管理中心和经销中心,两淮盐政衙门设在扬州,全国各地经营淮盐的盐商巨贾也纷纷向扬州涌来。康乾盛世淮盐产销进入新的旺盛时期,盐商获利甚多。扬州河下一带成为富商聚居地,新城市肆繁华。盐商财力雄厚,“天下税赋盐税居半,天下盐税两淮居半”,盐税在国家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汇兑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钱庄、典业相当发达,扬州也因之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
扬州盐商的产生又带来了那些影响呢?其中就包括促进与文人学士的交往扬州园林建设,文化事业的贡献。
扬州盐商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扬州盐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江南才子大都荟萃于扬州,这其中就有后人乐道“扬州八怪”。扬州盐商与扬州八怪关系密切,古代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富裕起来的盐商为了争取社会地位,便依附风雅,与文人墨客往来密切。扬州盐商以重金购买扬州八怪和其他名家字画,书画家后来也以质论价,郑板桥就开出了以书画尺寸大小论价的先例。盐商还出资为文人刊印著作,文人也为盐商培训子弟。盐业发展促进了人文昌盛,使扬州成为了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盐商富贾结交文朋画友,首先是笼络人心,在经济上给予很大资助,保证他们生活舒适、安定,得以专心致志提高自己的艺术才能。他们以重金收买扬州八怪和一些名家字画,将一批生活潦倒乃至寄居于祠堂、古寺的文人画家供养在私家园林之中,让他们“出有车”、“食有鱼” 盐商花钱收藏着大批字画,古书文物,从长远看,这是一种只能增值不会贬值的储蓄,是一种保存财富以备不时之需的方法。当时来往或寓居扬州的文人画家很多,仅书画家就有一百五十余人,盐商们常邀约他们到私家园林聚会、切磋、唱和,八怪诸家从中亦可得以提高自己的技艺。 盐商还重金收藏扬州八怪诸家作品,增加画家们的经济收入。马氏藏书楼中就藏有陈撰、高凤翰、郑板桥、金农等八怪诸家的作品。此外,盐商还会提供随船旅行游览的机会,让书画家们开阔视野,增加创作灵感。
盐商聚集扬州,带来了扬州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盐商附庸风雅,礼贤养士,主持诗文活动,以雄厚的资财,活跃了扬州的文化空气,吸引了广大诗人书画家。扬州八怪中的十之八九都不是扬州人,大多来自外省外县,是扬州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空气的日益浓厚、书画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而将他们吸引过来的。这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商品化。
盐商聚集的扬州,也为锐意创新的扬州八怪提供了大好机遇。扬州八怪在商品经济的活动中,适应买画人“内容创新,风格独特”的要求,改变了审美观念,突破了封建传统雅俗观的局限,摒弃索然无味的仿古画法,创作民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富有生机的艺术作品,以适应商品市场的需求。
盐商与扬州园林建设
扬州盐业还促进了扬州园林事业的发展,盐商建筑的私家花园比比皆是。盐商在建房造屋构园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造型与风格,留下了秀美的扬州园林风光。在小东门、钞关、东关街、河下街一带集中着码头、堆栈、旅店、饭店等,大商人多居住在这一带,建有许多大型的庭院式住宅。老城区现在还保存有近30多座相当完整的盐商住宅,住宅多附有私家园林,如个园、何园、瘦西湖等,现在依然是当地名胜。
个园
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yún建于清嘉庆23年。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瘦西湖
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点是湖面瘦长,蜿蜒曲折,“
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桥基在直线配上桥洞的曲线,加上自然流畅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难怪中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道: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钓鱼台
深入湖心的钓鱼台,原来是演奏丝竹乐器的地方。相传当年的乾隆皇帝逛到这儿,不知怎么的就来了钓鱼的兴趣。于是立即有人送上了鱼杆。可是瘦西湖里的鱼却偏偏不听话,平日里一呼百应的乾隆皇帝钓了半天,就是没有一条鱼上钩。这下陪同的扬州盐商着急了,当即悄悄选了几个水性好的水手带着活鱼潜到水下。举着荷叶,靠荷茎来换气。上面的乾隆鱼杆一落,下面的活龙鱼就被挂上了钩。这下乾隆爷自然是龙心大悦了。
白塔
相传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像,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稳健不同,白塔比例匀称,玉立亭亭。和身边的五亭桥相映成趣。
须知,正是两淮盐商征召的花部徽班于乾隆五十五年及嘉庆年间相继晋京汇演,后逐渐合并为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并与清季最终融合、演化、发展为中国的国剧——京剧
珍藏古书秘籍、稀世字画、金石彝鼎等,或供朝廷征集,或供文人观摩、欣赏,或学者节约交流,以资著述,或刊刻文献典籍流传于世,也是两淮盐商中一些有识之士贡献的实绩。清代扬州藏书惊人。也对推动扬州文化教育乃至名族教育事业而产生的远期共用足以赢得后人珍视,也为后世学者所用不得不肇始于盐商收藏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