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瓢城之名的由来

日期:2012-04-11  栏目:馆藏学习资源概览

盐城地处淮河入海口,周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由于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夺淮河入海,河水夹带的大量泥沙在这里逐渐沉积,地势抬高,海水向东后退,逐渐形成平原。

东晋时,盐城县筑有土城,此为盐城城池之始。宋,在原方城基础上建筑土城。然而,南宋建炎二年后,黄河肆虐,泛滥洪水多次对盐城城池进行围困,造成土城多次损坏,宋代对土城三次修固。在修固的过程中,将城池西向凸起,迎向自西而东的蟒蛇河来水,使上游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水箭,将水分流分别流入南面的串场河与北面的新洋港,从而避免洪水对城池的侵袭和损坏。明永乐十六年,为防倭寇侵扰,在原土城的基础之上修筑砖城,并在西门、东门、北门新建瓮城,从而最终形成瓢形的城池形状。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砖城时,盐城只有东西北之朝阳门(今国贸大厦附近)、安泰门(今胜利剧场附近) 拱斗门(今盐城中学西门附近),没有南门。而城之东南隅居民集中,生活诸多不便,杨瑞云决定另辟南门迎熏门(今陆公祠南) ,建楼阁三间,题匾淮扬一览,为盐城一大景观。后将此门闭了,向西几十步,新辟一南门(今解放路小学附近)。民国23(公元1934),在西门和南门之间,增辟新西门。

关于瓢城,还有一个说法:盐城东临黄海,经常发生水灾。城内百姓经常饱受水灾肆虐,盐田荒芜,民不聊生。而“漂浮于水,永不沉没”中“漂”和“瓢”有相通之音。所以百姓把城池建成水瓢形状,也是希望城市能免受水灾之苦。久之盐城也被称为瓢城。

上一篇: 食盐的妙用小知识
下一篇: 暂无资料